海通国际-中印制冷剂行业报告:配额缩紧下的供需格局与市场机遇
我国若想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企业减碳,还需要个人减碳。与企业减碳具有强制属性不同,个人减碳呈现自愿特征。
目前,无论是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还是地方政府打造的碳普惠平台,这些都让个人建立碳账本、管理碳资产有了更多的选择。从实物激励到金融激励,个人减碳的动力机制正逐步升级。
眼下,建设银行正在线上举办“低碳挑战”活动。对已注册建设银行“个人碳账户”的用户来说,他们通过该行线上渠道进行生活缴费、存款产品交易、基金产品交易、线上支付,可获得不同数量的“绿色能量”。
“低碳挑战”活动攻略显示,通过建设银行线上渠道进行生活缴费,比如水费、电费、燃气费、暖气费等,用户每笔缴费可获得19克“绿色能量”。为何会给其“绿色能量”,是因为该行为可减少因乘坐交通工具去业务大厅缴费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缴费收据的纸张消耗量。据测算,通过建设银行线上渠道,平均每笔缴费可减少19克碳排放量。在活动期间,每人每天最多可通过生活缴费获得3笔“绿色能量”,合计57克。不仅如此,用户还能得到“五折能量折扣券”任务奖励。
相比生活缴费,用户通过建设银行线上渠道进行存款产品交易、基金产品交易可获得的“绿色能量”更大。其中,每笔存款产品交易可获得116克“绿色能量”,每笔基金产品交易可获得117克“绿色能量”。据了解,建设银行“低碳挑战”活动提到的存款产品交易包括购买特色存单、定期存款等。同生活缴费一样,存款产品交易、基金产品交易也可获得对应的“能量折扣券”。
近些年,除了以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外,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也推出了“个人碳账户”。比如,2022年4月,中信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中信碳账户”;今年7月,天津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
“自推出后一个多月,我行个人碳账户注册用户已超过5100人。”让天津银行相关负责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这些注册用户中,累计碳减排量最大的已接近16千克。
说起推出“个人碳账户”的初衷,天津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行从践行绿色金融战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全局出发,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碳账户”引导用户参与低碳实践,并积累个人碳资产。
“我行个人碳账户将用户行为与行内多个业务系统深度联动,构建了实时减碳测算机制,确保每一次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都能被迅速量化,并第一时间向用户反馈。”天津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天津银行获悉,截至目前,该行“个人碳账户”已覆盖“绿色支付”“无纸化交易”“数字金融”“低碳活动”四大场景。其中,“绿色支付”主要为生活缴费,包括水费、燃气费、供暖费等;“无纸化交易”包括转账汇款、购买理财、购买保险、普惠信贷等多种金融行为;“低碳活动”主要为步行。
“在数字金融场景中,我行个人碳账户将数字人民币开户数字人民币绑卡等行为纳入碳减排量核算范围,此举拓宽了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天津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
一般而言,银行“个人碳账户”的用户可通过各类低碳行为获取碳减排量,进而按照某种换算比例(比如10:1、1:1等)得到碳积分、“绿色能量”等碳资产。从一些银行的规定来看,用户也可直接拿碳减排量兑换商品。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碳减排量本身就是碳资产。
“针对个人碳减排量核算,我行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专门研发了计算模型与智能算法。依据我行与合作机构获取的客户数据,比如在柜面买产品所用纸张类型与数量、步行步数等,该模型可对个人低碳行为进行碳减排量核算。”天津银行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以购买理财为例,其碳减排量大多数来源于节约纸张的碳减排量和线上办理替代线下办理而不用外出的碳减排量。我行个人碳账户平台内置的计算模型可依据不一样纸张的碳排放因子、不同出行方式的碳排放因子等,并结合我行App(应用程序)所获取的用户出行距离、节约纸张数量等数据,自动算出该行为的碳减排量。”
目前,对已注册天津银行“个人碳账户”的用户来说,其在该行线上渠道购买理财、转账汇款(金额不小于10元)、购买保险可获得的碳减排量依次为27克/次、27克/次、81克/次。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天津银行对用户每日、每周或每月通过购买理财、转账汇款等多种无纸化交易获得碳减排量的次数有上限限制。
在天津银行“个人碳账户”已覆盖的“绿色支付”“无纸化交易”“数字金融”“低碳活动”四大场景中,单次碳减排量最大的低碳行为是开通二类电子账户,其碳减排量达800克/次。不过,用户通过该行为获得碳减排量总计只有3次机会。
与天津银行不同,建设银行“个人碳账户”将可获取“绿色能量”的场景划分为两类,即生活类和金融类。其中,生活类场景包括公交出行、地铁出行、步行出行、生活缴费、旧物回收等8种低碳行为;金融类场景包括在线填单、资金转账、办理贷款、数字人民币支付、保险产品交易等20种线上行为。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截至记者发稿时,在该行“个人碳账户”所覆盖的生活类场景中,并非所有城市的用户均可通过相关低碳行为获得“绿色能量”。比如,地铁出行仅覆盖杭州、北京、贵阳、南昌、郑州、青岛、深圳、昆明、成都、广州等城市,且对费用支付方式有明确要求。
按照建设银行核算办法规定,公交出行可获得的“绿色能量”为90克/次,地铁出行可获得的“绿色能量”为53克/次,共享自行车出行可获得的“绿色能量”为75克/次,旧物回收可获得的“绿色能量”为3000克/笔,线上渠道申请贷款可获得的“绿色能量”为244克/次,线上渠道保险产品交易可获得的“绿色能量”为129克/笔
除了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外,国内一些城市的居民也可通过当地政府推出的碳普惠平台来获取碳减排量。比如,在北京碳普惠平台“元小源”小程序上,用户可通过“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场景中的低碳行为获得碳减排量,比如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光盘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回收可获得的碳减排量分别不低于23克/次、449克/次、80克/次、500克/公斤;在合肥碳普惠平台“碳惠庐州”小程序上,用户可通过“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等场景中的低碳行为获得碳减排量,比如光盘行动、生活垃圾分类、线上会议可实现的碳减排量分别不低于468克/次、80克/次、29.9克/分钟。
无论是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还是地方政府打造的“元小源”“碳惠庐州”等小程序,这些都是国内通过碳普惠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实践。
按照《天津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界定,碳普惠是指以“低碳行动、普及全民、惠享权益”为核心,对本市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探索建立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绿色低碳发展引导机制。
2021年8月,绿普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普惠)发布“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以下简称“绿普惠云”)产品,旨在解决碳普惠管理过程中低碳行为碳减排量的核算问题。通过打造碳减排标准体系,该公司可为个人、企业、政府建立“碳减排数字账本”。绿普惠联合发起人、首席技术官孙东杰和记者说,截至目前,该公司以“绿普惠云”为基础帮助建立的省级、市级碳普惠平台已超过10个,包括北京碳普惠平台“元小源”小程序、合肥碳普惠平台“碳惠庐州”小程序、山西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等。“在日常生活中,每一种低碳行为都对应着少数的碳减排量。绿普惠云正是未解决场景汇集、行为量化的问题而生。”他说。
“打通碳普惠激励与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当企业和个人获得的碳减排量达到特定数量后,可增加信用积分;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和个人兑换相关权益。”据了解,为了推动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一些地方提出拓展碳普惠多元消纳方式,这中间还包括开展商业激励、探索交易激励、推动金融创新等。
“目前,用户已获得的碳减排量可在我行个人碳账户的权益专区进行权益兑换。未来,我行将探索基于低碳行为的差异化金融服务。”天津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用户在天津银行“个人碳账户”积攒的碳减排量可兑换微信立减金、美团单车骑行次卡、青桔单车月卡、四川航空“金熊猫里程”、吉祥航空积分、折叠自行车、防晒帽、背包、洗衣液、智能插座等;在合肥碳普惠平台“碳惠庐州”小程序上,用户可通过碳减排获得的“绿色积分”来兑换动物园门票、冰箱贴、环保袋、雨伞、停车优惠券等;在北京碳普惠平台“元小源”小程序上,用户可通过碳减排获得的“绿色积分”来兑换游戏币、餐饮优惠券、服装打折券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碳普惠平台正慢慢地加强个人减碳动力,已从实物激励扩展至金融激励。比如,在武汉,有用户今年已通过在当地碳普惠平台上积累的碳减排量抵扣了一定金额的贷款利息;在上海,用户可通过在当地碳普惠平台上积累的碳积分兑换数字人民币红包等。
作为国内银行业首个无纸化金融场景碳普惠方法学,《深圳市无纸化金融场景(银行业)碳普惠方法学(试行)》(以下简称《无纸化金融方法学》)于今年上半年发布。据了解,其核算的温室气体,不只是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
碳普惠方法学是碳普惠平台做个人碳减排量核算的重要依据。中信银行此前称,该行正是依托上述碳普惠方法学对线上缴费、线上贷款、线上转账、线上还款等行为的碳减排量进行量化。
“中信碳账户”是中信银行打造的碳普惠平台。目前,对已注册“中信碳账户”并绑定中信银行信用卡的用户来说,他们可通过线上贷款、线上转账、线上网点预约、申请电子交易流水证明等多种方式获取碳减排量。
一般而言,个人某种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主要由基准线情景碳排放量与相关行为实际碳排放量的差额决定。按照《无纸化金融方法学》规定,基准线情景为个人选择线下金融场景行为时的碳排放情景,即选择实体借记卡、实体信用卡、账单寄送、现场缴费、线下贷款、线下还款、线下转账业务下包括但不限于纸张、信封、封套及实体卡消耗,打印机电量消耗,快递运输边界内的碳排放水平。由于该方法学认为无纸化金融场景中服务器、手机等电量消耗的碳排放因子极小,因此将相关金融行为的实际碳排放量忽略不计。在此背景下,线上缴费、线上贷款、线上转账等金融行为的碳减排量等于其基准线情景碳排放量。
在核算不同金融行为基准线情景碳排放量时,基准线情景碳排放因子是重要影响因素。《无纸化金融方法学》显示,线上缴费、线上贷款、线上转账的基准线情景碳排放因子推荐值分别为3.11克二氧化碳当量/次、23.33克二氧化碳当量/次、6.66克二氧化碳当量/次。由此可见,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线上贷款可获得的碳减排量比其他两种金融行为可获得的碳减排量更大。
有北京绿色生活平台之称的“元小源”小程序,是该城市的碳普惠平台。对已注册“元小源”小程序的用户来说,他们可通过地铁、公交、骑行、新能源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获得碳减排量。该平台规定,地铁、公交、骑行、新能源车出行可获得的碳减排量分别不低于50克/次、80克/次、52克/公里、33克/公里。据了解,在北京,如果通过共享自行车出行,比如美团单车,用户可获得95.7克/公里的碳减排量。
经常在北京、天津两地奔波的薛先生和记者说,今年6月,他在北京的一次共享自行车骑行,让他收获了近400克碳减排量。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即使是同一种绿色出行方式,用户在不同碳普惠平台上可获得的碳减排量并不完全相同。以绿色出行来看,合肥碳普惠平台“碳惠庐州”小程序规定,地铁、公交、新能源车、共享自行车出行可获得碳减排量分别不低于48.5克/公里、52克/公里、33克/公里、71.5克/公里。对比“元小源”小程序和“碳惠庐州”小程序来看,北京、合肥两地碳普惠平台针对地铁出行、公交出行的核算办法并不相同,前者按出行次数,后者按距离。不仅如此,针对共享自行车骑行方面,两地碳普惠平台给予的碳减排量差异也较大。
绿普惠为“元小源”小程序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孙东杰和记者说,针对特定低碳场景或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各地碳普惠平台优先使用当地已发布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碳减排量核算;如果当地没有针对特定低碳场景或低碳行为发布碳普惠方法学,那么其将依据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的团体标准做碳减排量核算。据他介绍,“元小源”小程序针对绿色出行的碳减排量核算主要是根据北京发布的碳普惠方法学。
由于碳普惠方法学针对不一样绿色出行方式赋予不同大小的碳排放因子,因此这使其碳减排量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据了解,目前,北京碳普惠方法学对骑行、地铁、公交三种出行方式确定的碳排放因子依次为0.0087千克二氧化碳/人公里、0.032千克二氧化碳/人公里、0.052千克二氧化碳/人公里。
对比各地已发布的碳普惠方法学来看,同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所对应碳排放因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比如,上海赋予地铁、公交两种出行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分别为0.033千克二氧化碳/人公里、0.064千克二氧化碳/人公里,该数值均大于北京的碳排放因子。
专访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志
“个人是碳普惠机制运转的细胞单元。由于日常生活所涉及的碳排放量不可以小看,因此推进全民减排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志对记者表示,未来,个人消费端具有较大的碳减排空间。
“可感知、可参与、可获益”是杨志对国内现有碳普惠平台的直观印象。据她介绍,这些碳普惠平台不仅覆盖绿色出行、绿色餐饮等日常场景,还与绿色金融、商业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跨界融合。“目前,国内碳普惠平台已形成了多种模式,包括生活场景导向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导向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导向型、市场交易导向型等。”杨志说。
碳普惠不仅涉及企业减排,还涉及个人减排。杨志认为,让个人减排从“义务”变为“权益”,这不仅能有效激活消费端减排的内生动力,还能引导生产端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碳普惠的核心在于对低碳行为及其减排贡献的记录、量化和激励。”杨志对记者表示,根据目前情况看,“三大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将影响碳普惠平台健康发展。其中,数据体系不健全限制应用场景拓展,标准体系不统一制约平台相互连通,消纳体系较为单一导致激励可持续性存疑。碳普惠平台如何从“有”到“优”?她认为,我国需要在统一的碳减排量核算标准和认证规则下,推动各类碳普惠平台相互连通,快速推进碳普惠项目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衔接,让个人碳资产流动起来。
深度市场化是推动碳普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杨志坦言,我国应促进碳普惠与绿色金融、碳市场协同发展,比如除了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积分兑换、转让、投资等功能,畅通个人碳减排量资产化运营路径外,还应推动其创新碳普惠金融理财产品与服务,探索与个人、企业碳账户信用等级挂钩机制,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记者 韩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