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中印制冷剂行业报告:配额缩紧下的供需格局与市场机遇
受配额消耗加速、需求增长及原料成本上行三重因素驱动,2025 年三代制冷剂价格呈现 “阶梯式上涨” 态势,核心品种价格涨幅远超市场预期。从具体品种来看:
R32:作为需求最旺盛的单品,价格涨幅领跑行业。2025 年年初市场报价为 10500 元 / 吨,二季度受空调旺季备货拉动涨至 14200 元 / 吨,三季度在 PVDF 原料需求叠加配额紧张的双重刺激下,价格进一步突破 16800 元 / 吨,截至 9 月底累计涨幅达 60%。其中三季度均价达 15900 元 / 吨,较二季度上涨 11.9%,四季度长协价更是较三季度再涨 18%,突破 18800 元 / 吨。
R410A:受组分 R32 价格大面积上涨带动,价格同步攀升。2025 年二季度均价为 48170 元 / 吨,三季度涨至 51000 元 / 吨,环比上涨 5.9%,当前市场报价已突破 55000 元 / 吨,同比 2024 年涨幅超 40%。
R134a:价格呈现 “前稳后升” 特征,一季度受汽车行业淡季影响维持 16500 元 / 吨,二季度起随配额消耗加快逐步上涨,9 月底达 18500 元 / 吨,较年初上涨 12.1%,且出口订单支撑下价格仍有上行空间。
R125:受益于商用空调需求量开始上涨,价格保持高位平稳运行,2025 年二三季度均价稳定在 46000 元 / 吨,虽未出现大面积上涨,但较 2024 年同期仍高出 12%,且因供给集中度高,价格韧性极强。
其他品种:二代制冷剂 R22 价格延续下行趋势,三季度均价降至 34100 元 / 吨,较二季度下滑 429 元 / 吨,同比跌幅达 25.3%;四代制冷剂 HFOs 因出口需求旺盛,R1234yf 出口报价稳定在 85000 元 / 吨,较国内售价高出 15%。
价格上涨与成本优化形成 “共振效应”,推动行业盈利水平达到历史峰值。从行业整体来看,2025 年上半年制冷剂品类平均毛利率突破 60%,远超化工行业 15% 的平均水平,其中 R32 毛利率最高达 67.35%,R22、R134a、R125 毛利率分别达 65.55%、58.83%、53.16%,同比 2024 年增幅均超过 7 个百分点。
巨化股份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32.48 亿元,同比暴增 160.22%,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 186.55%。尽管公司制冷剂外销量同比下滑 6.4%,但得益于均价同比增长 58.14%(达 40553.71 元 / 吨),制冷剂板块营收增幅仍达 48.01%。
永和股份盈利增速更为显著,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 4.69 亿元,同比增长 220.39%,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 485.77%,核心原因在于第三代制冷剂售价上涨带动毛利率提升,叠加成本控制优化。
三美股份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称,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24亿元-16.46亿元,同比增长171.73%-193.46%。
多氟多依托制冷剂产品出货量增长,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407.74%,实现扭亏为盈。
盈利高增的核心逻辑在于 “价涨利增” 的放大效应:以 R32 为例,头部企业单吨生产成本约 8500 元,按三季度均价 15900 元计算,单吨净利达 7400 元,较 2024 年单吨净利 3200 元增长 131%;而中小企业因原料采购成本较高(单吨成本约 9800 元),单吨净利约 6100 元,虽低于头部企业,但仍较 2024 年增长 118%。
2025 年制冷剂上游原料市场整体保持平稳,未对行业盈利形成挤压。作为核心原料的氢氟酸,2025 年均价为 11800 元 / 吨,同比 2024 年仅上涨 3.5%;萤石粉价格因产量增长(2023 年产量达 630 万吨,连续五年增长)保持稳定,全年均价 2200 元 / 吨,同比持平。同时,国际油价整体弱于 2024 年同期,进一步缓解了下游化工行业的成本压力,使制冷剂企业能够充分享受价格上涨带来的盈利弹性。此外,头部企业通过 “萤石 - 氢氟酸 - 制冷剂” 一体化布局,进一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巨化股份氢氟酸自给率达 80%,单吨原料成本较外购企业低 1200 元,成本优势进一步放大。
2025 年制冷剂市场供给端的核心特征是 “配额管控强化 + 产能结构优化”,政策驱动下行业供给呈现刚性收缩,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我国对制冷剂的配额管理已形成成熟体系:对于二代制冷剂 R22,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逐年削减配额,2025 年配额较 2020 年削减超 60%,且未来削减节奏将进一步加快;对于三代制冷剂 HFCs,自 2024 年起实施 “基准量管控”,以 2020-2022 年平均使用量为基准,2024-2028 年配额不再增长,2029 年起启动 10% 削减,2035 年削减至基准量的 60%。
配额管控直接限制了制冷剂的供给规模:2025 年我国制冷剂总配额约 74 万吨,较 2024 年减少 3.2 万吨,降幅 4.1%。其中,二代制冷剂配额减少 1.8 万吨,三代制冷剂配额减少 1.4 万吨。由于配额具有稀缺性且不可转让(目前仅允许集团内调剂),拥有配额的企业成为市场供给的核心主体,无配额或配额不足的中小企业逐步退出生产环节。
在配额管控与成本压力双重作用下,制冷剂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从 CR4(行业前四名企业市场份额)来看,2025 年我国制冷剂行业 CR4 达 75%,较 2020 年的 58% 提升 17 个百分点。其中,巨化股份凭借 18 万吨 HFCs 配额(占全国 27.7%)、8 万吨 R32 产能,成为行业龙头,2025 年市场份额达 32%;三美股份、东岳集团、永和股份分别以 15%、14%、14% 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四家企业合计掌控全国 70% 以上的 HFCs 配额和 65% 的产能。
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配额上,还在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以 R32 为例,巨化股份单吨生产成本约 8500 元,较中小企业低 1200-1500 元,在价格竞争中具备更强的韧性。此外,头部企业还通过一体化布局(如配套萤石、氢氟酸等上游原料)进一步降低成本,巩固市场地位。
2025 年制冷剂需求端呈现 “国内稳增、海外放量” 的特征,下游家电、汽车行业的增长及海外市场的拓展,为制冷剂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
家电行业:2025 年 1-9 月,我国空调产量 21657.1 万台,同比增长 4.4%,其中内销增长主要受益于 “以旧换新” 政策(2025 年空调以旧换新销量达 3500 万台,同比增长 28%),出口增长则受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需求拉动。冰箱产量 7850 万台,同比增长 2.1%,冷柜产量 2680 万台,同比增长 5.3%,冷链物流的发展推动制冷设备需求量开始上涨,进而拉动 R134a、R600a(异丁烷)等制冷剂需求。
汽车行业:2025 年 1-9 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 2586.3 万辆、2542.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3.3%、12.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 1023.5 万辆、987.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8.7%、26.5%。传统燃油车空调仍以 R134a 为主,新能源汽车空调虽逐步向 R1234yf、CO?转型,但转型速度慢于预期,2025 年汽车行业对 R134a 的需求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商用及工业领域:2025 年国内商用空调产量 1860 万台,同比增长 6.1%,工业制冷设备需求同比增长 5.8%,主要受数据中心、医药冷链、食品加工等行业发展拉动,带动 R410A、R125 等混合制冷剂需求量开始上涨。
2025 年,我国制冷剂及下游制冷产品的海外需求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需求端的重要支撑。从出口数据分析来看,2025 年 1-9 月我国空调出口 8767.1 万台,同比增长 7.2%,其中对东南亚出口增长 15.3%、对非洲出口增长 12.8%;汽车出口 586.3 万辆,同比增长 22.5%,对东南亚、南美出口分别增长 30.1%、25.7%。
下游产品出口的增长直接拉动制冷剂出口:2025 年 1-9 月我国 HFCs 制冷剂出口量达 18.5 万吨,同比增长 10.3%,出口金额达 32.6 亿元,同比增长 18.7%。其中,R32 对东南亚出口 5.2 万吨,同比增长 18.5%;R134a 对南美出口 3.8 万吨,同比增长 15.2%。海外需求的增长有效对冲了国内部分领域排产波动的压力,为制冷剂公司可以提供了稳定的订单来源。
10月2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求《关于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征求意见稿提出,采购人应当在采购文件中明确,政府采购评审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评审委员会应当启动异常低价投标(响应)审查程序:
投标(响应)报价低于全部通过符合性审查供应商投标(响应)报价平均值50%的,即投标(响应)报价全部通过符合性审查供应商投标(响应)报价平均值×50%;
投标(响应)报价低于通过符合性审查的次低报价供应商投标(响应)报价50%的,即投标(响应)报价通过符合性审查的次低报价供应商投标(响应)报价×50%;
投标(响应)报价低于采购项目最高限价45%的,即投标(响应)报价采购项目最高限价×45%;
评审委员会认为供应商报价过低,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或者不能诚信履约的其他情形。
11月4日,河南奥克斯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台智能空调生产基地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一标段已顺利完成全部基建工作,11#、12、围墙均已竣工交付,为项目整体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奥克斯空调生产基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总投资达50亿元、占地面积达1378亩,规划年产能600万台智能空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100亿元,将创造约6000个就业岗位,带动15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该项目二期一标段顺利竣工,将为后续智能生产、物料转运、仓储管理提供核心支撑,加强完善项目的基础配套体系。
目前,该项目二期二标段已全方面进入整体的结构建设阶段,整体进度符合预期,预计将于2026年9月底竣工、年末投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